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莫绪明教授团队的协助下,近日成功为一名6岁先天性心脏病女孩实施了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这个技术的突破代表了该院在微创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的创新进展,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符合生理修复的治疗方案。
小雨(化名)在1个月前的体检中,被发现心脏存在杂音,经心脏超声检查后诊断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虽然她日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的异常分流可能引发心脏扩大和心律失常等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温中源博士指出:“尽管缺损较小,但越早干预越能避免未来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多数患者在儿童时期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若未及时治疗,往往会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引发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的《儿童房间隔缺损管理共识》指出,对学龄前儿童的ASD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成年后心脏问题的风险。
传统的微创治疗中,金属封堵器因其不可降解性,在患者体内可能导致组织压迫和血栓等长期并发症。而新一代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则具备有效封堵功能,并能够在完成其“临时桥梁”作用后,被机体完全吸收,实现自我修复,避免了金属材料的长期残留,减轻了心脏的心理负担。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专门邀请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专家团队现场支持。手术中采用纯超声引导和经胸小切口的方式,避免了放射性辐射,最大程度保护患儿。在封堵器展开后,超声确认其位置稳固,无明显位移,成功实现封堵。
纯超声引导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心脏结构,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整个治疗过程“零射线”,这对孕妇、儿童和对辐射敏感的患者尤其重要,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经胸小切口的优势在于缩短手术路径,提高操作精准度,非常适合低龄儿童,带来更大的好处。
这次可降解封堵术的成功实施,彰显了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微创化、精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下的重要实践。这一技术的创新不仅推动了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标准,且展示了公立医院在区域医疗提升中的责任与担当。借助于918博天堂的先进设备与技术,让每一颗心脏都能轻松跳动,助力健康中国梦的实现。